当前位置:首页>历史文化遗迹


刚邑故城址


  刚邑故城址位于宁阳县城东北约17公里,堽城镇堽城里村。该村因建在刚邑故城址上而得名,前临洸河,北枕汶水,土地肥沃,系黄褐性土质。

  刚邑故城为春秋鲁国阐邑,至北魏沿用了一千多年,现仍有部分城墙残存,属宁阳时代最早、沿用时间最长、保存较好的一处古城址。

  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:  “刚故阐。水从汶出称阐,即阐水。春秋哀公八年,齐人取阐,后归于鲁,何时阐又人于齐及更名为刚,不可考。战国时齐之刚邑,公元前269年(周·赧王四十六年)秦使客卿灶伐齐取刚。刚之名始见于此。汉置刚县,王莽改称柔,东汉光武帝复称原名,晋称刚平,南朝宋省并,北魏复置。隋废。”清光绪十三年修《宁阳县志》载:“旧志云:在县东北三十五里。颓垣高数丈,城内妆楼、钓台故址宛然,似非汉迹。土人相传为梁武帝筑,或曰梁王朱全忠。”

  故城址略呈长方形,东西约1300米,南北约1000米,东、南、西三面城垣清晰可见,不少地段仍耸立于地面,城东南角最高处有10多米。大部分为黄土夯筑,唯东南部墙身以土夹碎石夯筑,局部含汉代瓦片,夯层厚约16~20厘米,有一排排径约12厘米的夹棍眼,距约20~50厘米。东城墙有两个高10多米突出墙外的城台,俗称“炮台”。城中部有一高10多米,径约40米的夯土台基,传为钓鱼台或梳妆楼。在城址的东北部曾挖到房屋基石和石柱础,村民称“金銮殿”。清道光十二年,本村群众为保护古迹,订立村规民约,树立“禁止毁坏古迹碑记”石碑一通(今尚存)。对城址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。1966年,在村落西挖到一石桥,习称“洗河桥”,似为故城西门桥。该城址内遗迹、遗物丰富,除颓垣断壁外,还暴露有基石、石柱础和丰富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及春秋陶鼎、汉代半两石范等。还发现红烧土、灰土、陶片、人骨等。曾出土半两钱范、铜箭头和陶器等。2006年12月,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设为主页 |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2014 泰安招商信息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
泰安市经济合作局(泰安市贸促会)版权所有
鲁ICP备11009465号 技术支持:金潮公司

如您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
请与我们联系:Tel:0538-8286159
Email:tzfwk@ccpitta.org